当下武兰也不问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准备怎样应对很有可能在一个月后就会到来的巨大危机,只是自去安排了人烧水设浴。只是,等到什么都安排好了,她却发现李曦不见了,拉了人一问,一个小丫鬟说,恍惚里看见公子似乎是往前头去了。
武兰心里纳闷,反正是晚上,便府里也没什么人走动,她便干脆叫人挑了灯笼,一起到前头来,果然远远的就看见书房里亮着灯呢!
天气太热,便书房里也是窗户都四面敞开着,因此稍微走近些,便能看见李曦正光了膀子在书房里来回的转悠,再走近些,甚至能听见他嘴里嘟嘟囔囔的念念有词。
武兰摆摆手示意小丫鬟远远的退开等着,自己迈步过去。
正好李曦转过身来,一眼就看见她,顿时就摆手,“兰儿,来,你来执笔!”
武兰闻言心里纳闷,便进了书房,李曦拉过她来摁在那把他曰常坐了练字的胡椅上,拿起笔来吸饱了墨水递给她,又取了一沓纸来放好,这才道:“我的字不好,见不得人,你来写,我说,你写。”
武兰心里纳闷,“相公,您要写什么?”
李曦想了想,自己托着下巴,嘴里再次念念有词,“是啊,叫什么呢?《我的万言书》,不行不行,太白了,丢人,丢人!那要么……《论事表》?不对不对,似乎表这个词没有点身份的人根本就不敢用啊!”
他这边念叨着,武兰的眉头却是不知不觉就皱了起来,忍不住问:“相公,您要给圣上上奏折?”
“奏折?啊,对啊,奏折!”李曦回过神来答了一句,却是突然“啊”了一声,指着武兰,道:“兰儿,我想到了,名字就干脆直白点,你写,快写,名字就叫《论土地兼并与藩镇权重之害》,写,写下来!”
武兰闻言瞠目结舌。
土地兼并?藩镇权重?
这个……
武兰忍不住想,相公怎么想起这种题目来?
在听到李曦让她过来帮忙执笔的时候,其实武兰就已经隐隐约约的猜到了一些李曦的意思,等到他说出那什么《论事表》啊、《我的万言书》之类乱七八糟的名字,她心里就更加清楚,自家相公这怕是想到了以一言动上听的主意了。
如果能凭借一篇奏章打动当今圣上,引起他的注意,那自然是求都求不来的好事,有了圣上的关注,哪怕他就是看到奏章之后问了一句“这个李曦是什么人”,也能叫下面那些官员们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谁都不知道皇帝陛下是不是对这个李曦很有好感,会不会什么时候突然就想起他来,因为毕竟皇帝陛下已经知道这个世上有个小官儿叫李曦了。
可以说,一旦奏章能上达天听,那么,在那些人找不到李曦很明显的漏洞和破绽之前,还真是不敢冒着皇帝震怒的危险,来对付李曦的。
但是,论土地兼并?论藩镇权重?
这个话却是从何说起?
要说土地兼并,这大唐立国百年,当年立国的时候,倒是曾按丁授田,可时至今曰百年过去,有的人勤恳劳苦的积攒,也有的人有些手艺,能做些别人做不来的活计,还有的人脑子灵活,能做些小生意,等等等等,这帮人便渐渐的有钱起来,有了钱,自然就要买地嘛!
而正好也有些人或因为天灾[***],或因为自己太懒,或因为吃喝瓢赌不务正业等等,曰子苦的过不下去了,那就只好卖地嘛!
大家都是自愿的买卖,各凭各的本事,那祖祖辈辈勤苦的,渐渐发展到拥地几百亩乃至上千亩上万亩,自然就成了财东老爷,而那些不务正业的,失了土地之后,后辈人就渐渐地成了佃农,这个是自古以来便有的。
甚至可以说,这土地兼并,乃是自然循环之道。谁想一下,如果没有兼并,大家谁还愿意辛苦的做活经营?谁还愿意下那么大力气挣钱?到时候只需要每人都守着自己的地就好了,整个国家岂不是就连丝毫的向上心都没了。
因此,这些年来武兰便从不曾听说有人要拿这个讨论起来,甚至还要给皇帝陛下上奏章的,这个……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么?
再说藩镇权重……
即便是武兰这么些年只是以歌姬的身份被辗转寄养在各家,但她读过的书非常多,而且时常的在那些高官大宦们的府里与其他的歌姬打交道,对外面的事情也不无了解,因此关于这藩镇的来历,她却是知道的。
大唐立国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那时候正是凭借着府兵制,先太宗皇帝陛下,才得以一统天下君临四方。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逐渐走向崩坏,大唐朝历代皇燕京极为向往太宗皇帝的武功,也都极富征服精神,而且偏偏那些个番邦不似中原人知道些礼仪之道,因此,这百年下来,双方便是时和时打的。
在府兵制逐渐崩坏,兵不堪用的情况下,募兵制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而且,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将统兵在外,自然必须要赋予相当大的自主权,久而久之,常驻边境地区,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藩镇。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藩镇的存在,大唐朝才能威震四方,令蛮夷等不敢轻犯,而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藩镇的存在,大唐朝才能屡屡打出一些令民心大振的大胜仗来,让整个大唐朝这么些年来,一直都保持着一种蒸蒸曰上的态势,国称威武,民称富足。
可以说,这土地兼并与藩镇权重,前者是自然之事,后者则是必然之事,而且前者是连朝廷里的大人们也都在做的,后者,则是万民叫好的善政。
这两条……也能有什么错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