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槻苦思冥想了许久,奈何思绪再次触礁,寸步难行。
他取出包里的《人寿保险犯罪案例集》,放在桌上,正是从总部资料室借来的那本。
他呆呆看着封面,事到如今,再看这种东西怕是也不会有什么新的收获,但他此刻实在想不出还能做什么。于是他喝着啤酒,看起了罪犯们煞费苦心骗保的故事。看着看着,他逐渐被内容吸引,从冰箱里拿出第二罐啤酒时,他已是全神贯注。他还点了平时很少抽的烟,把空罐当烟灰缸用,心无旁骛地扫视书上的文字。
骗保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谋杀骗保、自杀骗保、假死骗保(捏造死亡事故)等类型,有些案件则是签订保险合同这一行为本身带有诈骗元素。
书中引用的经典案例“粮商AM骗保案”最先引起了若槻的注意。
确切的案发时间与地点不详,据说事情发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欧洲。某日清晨,人们发现粮商AM死在一座桥的中央,右耳后有贯穿性枪伤,不仅钱包不翼而飞,手表也被扯掉了,种种线索都表明这是抢劫杀人。警方逮捕了与AM住在同一家旅馆的一个男子,但此人拒不认罪。
警方认为此人有很大的作案嫌疑,但初审法官偶然注意到桥的护栏上有一道新鲜的小划痕。人们从河底打捞出一条结实的绳子,一头系着块大石头,另一头则绑着手枪。也就是说,粮商AM将拴着石头的枪垂在护栏边,开枪打穿了自己的头,然后手枪被石头的重量拽了下去,落入河里。
后续调查显示,濒临破产的AM为保障家人的生活购买了大额人寿保险,却得知自杀属于免责事由,于是便想出了这个假装他杀的诡计。
这简直是推理小说才会有的情节。更绝的是,后来柯南·道尔听说了这起案件,还真以它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的短篇作品《松桥探案》,收录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
有时候现实比小说更荒诞——这句老话浮现在若槻的脑海中。在现实世界中,发生什么样的事件都不足为怪。
粮商AM骗保案是伪装成他杀的自杀骗保,但菰田和也若真是菰田重德所杀,那就是与之相反的伪装成自杀的谋杀骗保。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又有多少呢?
若槻又翻了几页,发现后面有警察厅发布的统计表,按照伪装方法对1978年至1985年发生的谋杀骗保案件进行了分类,就是数据略有些旧。
表单包括了六十八起相关案件,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伪装成第三者行凶的谋杀,足有二十五起。其次是伪装成交通事故,共二十三起。伪装成其他事故的有十八起,其中伪装成溺死的七起,伪装成煤气中毒和伪装成死于火灾的各四起,伪装成坠楼事故的则是三起。还有两起伪装成自然死亡,具体方法不明。
换句话说,竟没有一起是伪装成自杀的。自杀是很常见的死因,谋杀则极为罕见。然而在伪装方法这一领域,情况则恰恰相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可能是因为总共就只统计了六十八起案件,基数太小,所以碰巧不包含伪装成自杀的例子。其次,统计的对象仅限于败露的罪行,成功实施完美犯罪的案例中,说不定就有几起伪装成自杀的谋杀案。
不过若槻转念一想,伪装成自杀的谋杀骗保也许本就不多。虽说自杀免责条款是有期限的,但它仍是难以突破的瓶颈,而且将谋杀伪装成自杀的难度恐怕也超乎想象。
若槻翻看起了具体的案例,发现了一桩奇案。一位医生的妻子总会莫名其妙冒出自杀的念头,于是便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发现丈夫给妻子上了天价寿险,试图通过催眠诱导她自杀。
1980年,日本也发生了一起将谋杀伪装成自杀的骗保案。不知为何,上面提到的警察厅统计数据遗漏了此案。案例中某公司即将破产时,两名高管注意到,前社长买过一份保额两亿日元的保险,受益人设成了公司。于是两人将前社长灌醉,把他勒死,再吊上树枝,伪装成自杀。只不过本案的警方对死因产生了怀疑,经过调查,真相很快便大白于天下。
若槻心想,警方应该是通过面部淤血和索沟的异样识破了凶手的诡计,菰田重德又是如何攻克这一难题的呢?
若槻的思绪激烈动摇,搞不好菰田重德真是无辜的。
假设菰田是在下班回家后,碰巧发现了上吊自杀的和也。他参与过当年的断指族骗保案,被警方逮捕过,所以他也许是害怕警方怀疑到自己头上,所以才故意叫来若槻,让若槻成为第一个发现尸体的人?
菰田在下午一点半给分部办公室打了电话,而法医推测,菰田和也死于上午十点到正午之间,所以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慢着,如果真是这样,那残杀小猫,还割下它们的头又是什么意思?如果菰田重德真是清白的,他又何必下这样的狠手?再者,菰田和也的保险赔款也已经到账了。现在唯一有可能成为导火索的,就是寄给菰田幸子的那封信。
那难道不是在警告他“别多管闲事”吗?那就意味着,菰田和也是被人害死的。
金石也是。
但凶手如果不是菰田重德的话……
翻着翻着,若槻的手指不自觉地停在了某一页上。只见小标题处写着“毒杀亲子案(蒂尔曼夫人骗保案)1951年联邦德国”。
若槻快速扫过案情梗概。
1950年6月,艾尔弗雷德·蒂尔曼的丈夫科特购买了一份带灾害附加险的人寿保险,保额五万马克。除此之外,他还购买了许多其他保险,每份保单的受益人都是他的妻子。后来,科特于同年9月去世。
1951年2月,艾尔弗雷德同时在三家人寿保险公司投保,被保险人都是她的儿子马丁。当时德国的法律对十四岁以下儿童的身故赔付金额是有限制的,但艾尔弗雷德强烈要求保险公司修改条款,确保马丁即使在年满十四岁之前死亡,她也能拿到全额赔付,这令销售代表颇感不解。
1951年3月,马丁迎来了他的十四岁生日,然后在同年6月死亡。葬礼上的艾尔弗雷德用手帕抹着眼泪,扮演了一个悲恸欲绝的母亲。通过调查,人们才知道她给马丁喂了铅溶液,却谎称那是药……
突然,金石的话语浮现在若槻的脑海中,仿佛金石的灵魂重归人世,为若槻注入了灵感。
“他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
灵光乍现。也许他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先入为主,对菰田重德产生了怀疑,因为和也是幸子的拖油瓶。但真凶如果是妻子幸子呢?
在受害者为孩子的谋杀骗保案中,杀害继子的情况占了绝大多数。也许就是这一点让若槻产生了刻板印象,他根本就没想过,有母亲会狠心杀死自己的亲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