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理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先给出一个无关紧要的答案,来让我产生“他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所以我也要回答他的问题”
的惯性思维。
我看穿了他的策略,可是没用。
“承诺一致性”
的原理,有点类似服从性测试,而我现在只剩下两个选择——回答,或者翻脸。
可是一旦我开始“回答”
,就等于向他表示“服从”
,之后他大概率会以此为基础、继续扩大这种类似“上下级”
的心理地位差异,直到我彻底放弃抵抗。
到那个时候,我就会在心理上落入下风,即便找到翻盘的机会也不敢轻易行动,所以我现在必然不能回答、或者说不能服从他。
但是直接翻脸也不行。
除非是心理扭曲导致的极度自私,否则无论双方是敌人还是朋友,主动撕毁“承诺一致性”
的一方,都会在潜意识里产生愧疚和亏欠。
虽然这种情绪不如“服从”
那么被动,但我有能力通过心理攻势、让对方“自发”
产生补偿心理,所以杨佩宁肯定也能利用这个部分……
“别想太多。”
杨佩宁说着将车辆提速到100公里左右,随后松开我的衣服、又轻轻掸平留下的褶皱:“死记硬背那些招数是没用的,要融会贯通、把它们变成你的一部分。”
“融会贯通……”
我咀嚼着这四个字,眼睛也不自觉的眯了起来,但我很快就反应过来不对劲——这次不是“服从性测试”
,而是“服从性培养”
。
通过前面的几次对话,杨佩宁已经确定我不会乖乖听话,所以他改用了“老师”
的身份,以“教导”
的名义、来培养我对他的“服从”
。
这是非常隐蔽且毒辣的一招,但也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杨佩宁需要我的“服从”
,或者说……他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