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是马韩的其中一个部落,其族人是北部扶余人之后,与北方高句丽同出一源。
百济的逐渐强盛占据了马韩统治的统治地位。百济君王五次说自己源出*,王室以扶余为姓。且一度改国号为南扶余。
而此时,百济当政者是武王。姓扶余,讳璋,乳名薯童。是百济第三十代王。王后沙宅妃
武王最初与新罗和高句丽战事频繁,而后与高句丽议和,高句丽在隋朝的三次征讨战争中,国力已经严重衰退。
而百济则趁高句丽虚弱之时趁火打劫的攻击,高句丽大为恼火。
再后来,新罗控制了汉江流域,百济的和高句丽中间有新罗,所以半岛三国之间互为战争。
百济这个小国总爱蛇鼠两端,投机取巧。
百济利用同本同源都是出于扶余,百济和高句丽逐步和解,共同对付新罗的局面。而高句丽则因为国力虚弱,也不想在这个时间发生战争,于是,百济与高句丽暂时相安无事。
安抚了高句丽之后,百济转而又常与新罗征战,阻止新罗扩张,抢占了汉江流域多座新罗城池,阻碍了新罗与中原的直接交流。
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于高句丽和隋朝之间,藉两方相互征战来谋求百济的利益最大化。
隋军讨伐高丽,百济曾遣使入隋与隋朝结盟共同夹击高句丽,百济如此积极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百济遭到了高丽的攻击,松山城和石头城都被高丽军袭击,在整个东亚,当时百济能找到的帮手也只有隋朝方面。
大隋皇帝杨广倒是对百济的请兵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并且也作出了出兵的实际行动,可是百济方面却首鼠两端,从中谋利。
在隋与高句丽两国的军队在血肉搏杀之际,百济本来说好是要发兵一同攻打,却率重兵屯积在边境。坐山观虎斗。
甚至,百济还趁机发兵攻打同样与隋朝结成同盟的新罗,攻陷了新罗的椵岑城。
如今。百济受新罗威胁,再一次到隋朝求助。
没想到隋朝局势混乱到已经失控的局面。大隋皇帝杨广又被宇文化及弑杀,这才引出江南军出兵助战这一变局。
当然,江南陆畅可不是大隋皇帝杨广,武王扶余璋的算计能不能得逞还两难说。
至少现在武王扶余璋是兴奋的,终于使得隋朝上国派大军征讨新罗,当然,灭了新罗是最好的结果。
呵呵,武王扶余璋好算计。想让江南陆畅给他作嫁衣裳,真是美好的愿望啊。
武王执政期强化王权,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崇尚佛教,建立宫殿、寺庙、城墙等不顾民力建设各种防御设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百济积弱。
同时,这个武王扶余璋又偏爱美女,宫中生活糜烂。可谓荒淫无度。
再加上与新罗国长年征战等因素,百济国原本就是半岛三国中的一个最小的国家,武王扶余璋的奢侈无度也是造成百济国力越发衰退的主要原因。
此次应对新罗国的军事威胁。单靠百济的国力的确难以应对。所以,百济国武王故技重施,想要借上国的力量对付新罗。
上国出兵助战,不可能从遥远的江南运送粮食。
武王扶余璋为此次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强征全国粮食以便供应上国大军。
百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从中原引进的养蚕、纺织等手工业也有所发展。目前百济仍然使用汉字,官方语言为扶余语。
要知道百济也就五十多万人口。即便是地理条件不错,在生产力低下的今天拿出如此多的粮草供应数万大军的确是件困难的事。
当然。残暴的武王扶余璋才不管这些,下令强征粮草以保障江南大军供应。
四月。陆畅终于启程了,率领着一支由五十余艘大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出长江口沿着海岸线向北缓缓行驶。
陆畅所在的船是最大的一艘,排水量七百吨左右,船体采用了平衡舵,配备了大型铁锚。
船队中即有双桅船帆,也有三桅帆的船,又有指南针和事先绘制的海图,能够保障船只远航需要,一般风浪下能够保障行船安全。
此次出征半岛,陆畅几乎调动了江南所有海船。早在陆畅进入江南之时,已经意识到水军的重要性,并在江南训练水军,制造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