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枪不远离腰就行,手不必贴着腰也行。
李孟羲又明悟了一点,歇息片刻之后,李孟羲兴头不减的再次开始对练。
啪!
张飞挺枪一刺,李孟羲端枪也刺,出这一击的时候,李孟羲想的很好,他想的是枪刺出去的时候贴着腰刺,做到枪不离腰,可枪一刺出去,就顾头忘尾了,手又是端着枪出去,忘了腰部。
这一击刺出,没借用到腰部力量,枪轻易被张飞拨走了。
到后边,李孟羲刻意注意着腰手的结合,每出一枪,他都刻意出枪的时候把枪杆往腰压一下,到最后,李孟羲更是意识到,他发现当双手都到身前时,很难控制住把枪压到腰上,他发现只有有一只手在腰间,或者一只手在腰后时,这是似乎是个杠杆,而腰是个支点,只有这时枪杆才能稳稳的架在腰上。
由此,李孟羲意识到,要想枪不离腰,就得时刻把枪牢牢的控制在腰间,要想牢牢的把枪控制在腰间,就必需得有一只手在腰肋处或者在腰后。
又因为,枪不时有前刺的动作,枪前刺之时,两只手都得前送,这就使得,后手送枪之时,如果拒枪在腰间,稍微往前送一点就失去了最佳借力姿势。
所以,后手持枪位置,应该稍微在腰后一点,而不该正好卡在腰间。
李孟羲就跟张飞枪来枪往戳来戳去对刺了千八百回后,李孟羲架枪的手感越发熟练了,他的动作已接近合格,每次收枪,他枪必定回到贴腰位置,后手必定是回到腰后两拳位置。
对练无法再继续了,李孟羲没力气了,手酸了。
刘备等人过来恭贺李孟羲,他们笑着说李孟羲进境不错,学出个模样了。
关羽对李孟羲选择学枪这件事,有点看法,关羽认真问,“羲儿,你要不要也学学大刀,技不压身啊。”
李孟羲还未开口,刘备问李孟羲学不学双剑,卢植问李孟羲学不学双手斩马剑。
毫无疑问,李孟羲都想学。
与众人约定好,斩马剑双手剑枪术大刀步战骑战弓术全都学。
——
翌日,还跟张飞学枪术。
李孟羲基本知道如何架枪了,张飞细致的一点点指出李孟羲的不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足其一,李孟羲握枪握的太短了。这没办法,李孟羲力量不够,握的长了端不动。
不足之二,李孟羲抬枪高度不对。
说到高度,李孟羲觉得有意思,他问张飞,枪尖最佳指向角度是多少,把张飞问住了。
张飞思虑半天给出的答复是,枪尖指向无定向,看是想格挡还是想攻击,看是想刺他胸还是扎他腿,看是对步还是对骑,看是高打低还是低打高,因敌制宜。
李孟羲想到的是,用控制变量法,问,两人持枪格斗,有多少变量因素,细思有战马,人,地势,三大因素。
于战马,骑兵对骑兵,骑兵对步兵,步兵对骑兵,有三种情景。
于人,人这个因素复杂了,人有个头高低,力大力小,左手枪右手枪,着甲未着甲等等变量。毫无疑问,若敌手上半身有甲,下半身无甲,与之对敌,该往对方腿上扎,架枪该用低架枪。类此种种。
于地势,地势有平坦不平坦,泥泞不泥泞,低高我低敌低我高等等情形,毫无疑问,有些地势求稳,有些地势求进,有些地势求先发制人,有些地势求后发制人,不同地势不同情形,枪架高架低也不同。
张飞搏杀经验丰富,枪法精湛,勇力惊人,可张飞数据不够,他不能解释所有对敌精义,李孟羲却有思路,假以时日,李孟羲能找到所有对敌精义。
如昨日一般的对练,与昨日不同的是,昨日张飞或全力防守,或全力进攻,今日张飞攻守间杂更贴近实战了。
张飞力大,李孟羲力小,这就使得,李孟羲每次格挡都得用上所有力气。
两根一短一长的枪杆来来回回噼里啪啦打了很久,张飞收住了枪停下了,“停!”张飞叫停。
张飞又有指教了。
张飞走过来手里捧着枪跟李孟羲讲解着拨打要点,“羲儿,你若是想拨枪,且记一点——【以短拨长】,可能明白?”
“以短……拨长?”李孟羲面有疑惑,挠头看着张飞。
张飞看李孟羲不解,便讲解的更为仔细,以长拨短指的是,尽可能以自己的枪杆短的地方,拨对方的枪头,这样,容易把对方的枪拨开。
李孟羲似懂非懂都点了点,“我去算一下。”他对张飞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