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

怪力小说>宋之枭雄卢俊义李清照 > 第370章(第1页)

第370章(第1页)

另外还有&ldo;月桩钱&rdo;是军费摊派,户部要求地方每年解送多少钱到中央去,至于地方怎么弄到这么些钱,户部是不管的。地方生钱的法子很琐碎,名目繁多,奇思妙想,令人赞叹,大多数如&ldo;户长甲贴钱&rdo;&ldo;保正牌限钱&rdo;等多数名目都看不懂,只看懂了两条,两方诉讼不胜要罚款,获胜也要交欢喜钱,缴纳牛皮筋角要额外收钱。

&ldo;板帐钱&rdo;也是赵宋朝廷财政困难的产物,交田赋时&ldo;耗剩&rdo;的粮食由官府笑纳,&ldo;靡费&rdo;的布帛也由官府笑纳,失窃物品追回后,官府也收入仓库,此外还有无数其他收法,反正由赵宋朝廷皇帝的授意,下面官吏们的智慧和发明能力是无穷的。

在这三个名目之外,著名的还有二税盐钱、蚕盐钱、丁绢、丁盐钱、僧道免丁钱、秤提钱、市例钱、折估钱、折布钱、布估钱、畸零绢估钱,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ldo;僧道免丁钱&rdo;,由于僧道是可以免除徭役的,农民都想去做,于是官府规定,要出家,行,交钱来。苏轼在杭州,想治理西湖,但都拿不出钱来,只好向朝廷申请了度堞来卖。财政靠度和尚来支撑,这真可谓极大的讽刺。

然后在看看那所谓的商税,赵宋朝廷是如何收取的。

中国从春秋时就有商税,即所谓&ldo;关市之税&rdo;,&ldo;关&rdo;是过税,商人带着商品经过某道路口时按商品价值抽税。&ldo;市&rdo;是住税,对在市场里买卖的商品进行抽税。北宋中期以后,商税征税范围就大大扩大了,发展到北宋末,凡是民间进行的交易,不管有没有商品交换的意义,政府都要按交易额的一定比率抽税,卖柴要收税,修房也要抽税,连婚姻嫁娶都要抽税。

同样的,&ldo;关&rdo;税的范围也扩大到一切过关有价值物品,不管你是担一担柴还是赶一头羊,或者座一辆马车,都是要抽税的,带银钱等财物更是要抽税的,连上京赶考的举人,也被全身收遍,找出带的盘缠来,按照比率收税。&ldo;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rdo;,这是强盗们拦路抢劫爱说的话。幸好,抽商税是有比率的,不会把全部财物留下做&ldo;买路钱&rdo;,所以收商税还是和拦路抢劫有所不同的。

卢俊义听了政务院总财政部刚才地汇报。忽然想起某朝遍布全国地公路收费站。看来自古英雄所见略同。朝廷或地方官吏敛财地手段相差无几。

宋初有&ldo;和买&rdo;制度。即由政府由一定地价格向百姓买绢。仁宗时就改成强行买卖。十分之七都用官府生产地盐支付。现钱只有三分。既强买了百姓地绢。又

销了专卖地高价盐。后来盐专卖由政府直接生产改t+专卖凭证。官府不生产食盐了。这七分盐也就名正言顺不给了。只给三分钱。再后来连这三分钱也不给了。直接由官府白拿。南宋干脆连这个&ldo;买&ldo;地名义都不要了。直接叫大家折成钱来交。和两税征收地布匹一样。先是一匹折两钱。最后上升到一匹折十钱。

跟&ldo;和买&rdo;布匹相似地还有&ldo;和&rdo;。强制购买粮食。支付纸币。还大发纸币。后期曾经创造一年发六亿地记录。纸币实际购买力可想而知。不过还好。总算还不是白拿。

宋代地赋税之繁重。早已是史家地共识。连宋朝人自己也不怕自暴家丑。他们或者称本朝赋役数倍于古或者说两税七倍于唐。或者说历来税种名目未有如今日之众。或者说古来刻剥之法。本朝俱备。这些说法在史籍中比比皆是。也可谓历代一大景观。

(如果按照汉唐地赋税标准去看宋朝。以为宋朝也是轻徭薄赋。然后以此要求梁山义军也如此。那才是不懂历史。滑天下之大稽。)

归根结底,为什么赵宋朝廷要想法设法、坑蒙拐骗地敛财呢,主要是为了奉养那个所谓高薪养廉的政府,其实赵宋朝廷的官员数量并不算太多,但愚蠢的&ldo;高薪养廉&rdo;的高薪实在太过分了,一个高层干部一年的所有收入加起来将近几千贯,相当于后世官员数十倍,如此算起来,赵宋的冗官指的是官员的数量乘以官员的俸禄太过了,而非绝对数量。

真实的宋朝,经济或者有较高程度的发展,但平头老百姓并没得到好处,官府以养廉的名义要他们向官僚支付高薪,但官僚照旧贪污受贿;官府以养兵的名义要他们支付高昂军费,但军队照旧不堪一击。除了这两大名义外,各种无名义的额外搜求更是不可计数。

农民为&ldo;使用&rdo;政府和军队支付了高昂的费用,甚至预先交清了数年的费用,最后却痛苦的发现,政府和军队为他们提供的是伪劣的&ldo;服务&rdo;,这使他们不得不当亡国奴。

有宋一代的立国精神,就建立在对官僚地主的纵容上,统治者以此自吹为&rdo;宽容&ldo;。宋代的官员一边拿着历代少见的优厚待遇(说是养廉的),一边照旧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东窗事发时还可以从祖宗遗训中得到法律的豁免。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不算,还要把这土地隐瞒起来不交税,仅仅京师附近的土地,连皇帝都不敢丈量,这个月下令丈量,下个月就收回成命,自称害怕&rdo;扰民&ldo;,王安石要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很快就成了奸臣。

或明或暗的巨大收入使官员成为了最富的一群,全国绝大部分税收都被转运到集聚着他们的京师汴京(或者临安),供养着这个巨大的消费城市,酒舍勾栏,莺歌燕舞,繁华的奢侈品制造业,通宵达旦的夜市,官僚们在这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苏轼已算治世能臣,但看他屡番蓄养大批歌姬,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普通手工业的雇佣劳动者却过着一天没活干,一天就没饭吃的生活,农村的平头老百姓更是不得不冒着杀头的风险去贩卖二十斤私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