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大智若水,最擅长利用形势随机应变。
对这三个人,太史慈乃是真心的佩服。但是太史慈却知道,天下间的计谋之士并不仅仅是这三人。《三国演义》把太多的杰出人物给淡化了。
若是按照罗贯中的说法,那诸葛亮就是大智若仙,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逃出诸葛亮的算计,当然这是虚构出来的,&ldo;亮长于治戎,短于奇谋,理民之才优于将略&rdo;,陈寿这属于后三国时代的人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陈寿眼光有限,不明白军事乃是为政治服务的道理,诸葛亮在政治方面的才干和军事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才是诸葛亮真正厉害的地方,只看诸葛亮可在刘备死后独立支持蜀国这么许多年,就足以令人惊讶了,虽然没有&ldo;挽狂澜于既倒&rdo;,但是也算得上是&ldo;阻狂澜于既倒&rdo;了。
试想,若是换成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被人杀死,到底曹操手下的哪个谋士可以避免曹魏集团的四分五裂,更辅佐曹丕成其大事?孙权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单就这份本领,其他谋士那根本就是望尘莫及了。
当然诸葛亮也仅仅是个谋士而已,他缺乏做君主的眼光和胸襟,只看他不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只知&ldo;用&rdo;人而不知道&ldo;养&rdo;人上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的短处所在。
所以太史慈现在才会那么注意对诸葛亮的培养。
但除了这几人外,太史慈最看重的谋士中就有周瑜。
周瑜乃是大智若雅,彬彬有礼下暗藏无数杀机,在极静中有极动。
当然,还有司马懿的大智若懦、荀彧的大智若稳、庞统的大智若浪,都是太史慈深所敬畏的。
至于陆逊、徐庶、戏志才、程昱、荀攸、田丰、沮授、陈宫、虞翻、邓艾、钟会、陈登等人虽然有不逊于以上几人的潜质,但始终未卓然成大家,皆有破绽可寻。
可是现在却没有人知道周瑜名字。太史慈甚至有点担心自己的老朋友曹操会在周瑜的手下吃败仗。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太史慈才想要竭力地避免孙策对荆州的注意。
这时,一直在思索的于禁对太史慈道:&ldo;主上,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不妨和张允多僵持一段时间。&rdo;
太史慈点了点头道:&ldo;文则之言深得我心。&rdo;心中却在苦笑,他当然了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孙策,但是现在却是鞭长莫及,毕竟自己同时要应付的敌人太多,唯有暂时抛开孙策不管了。
荆州去不了,扬州打不下,又不想依附于袁术,看来孙策唯有南下了。
看来扬州和荆州的南部要乱上好长一阵子了。
抛开这些烦恼,太史慈看向于禁,说道:&ldo;这些事情先不管,我们先拿下河东郡再说。&rdo;
许褚早已经气闷了半天,见太史慈终于说到了打仗上,兴奋地站了起来,于禁笑道:&ldo;我这就去准备。对了,主上,您呢?&rdo;
太史慈神秘一笑道:&ldo;我则要写封信到冀州去。&rdo;
于禁一愣,太史慈悠然道:&ldo;田丰和沮授想必也已经清闲得不耐烦了吧?是该让他们活动一下了。&rdo;
于禁和许褚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太史慈之心,真的难以揣度。
正文第二部天下第七卷第九章破敌(十二)
太史慈看着两人,像是自言自语道:&ldo;河东战事到现在已经大体结束,而与刘表的战争将会进行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必要待在这里,反倒是兖州局势错综复杂,令我放心不下,虽然张燕剽悍勇猛,为人机灵,高顺锐不可当,但是都非是出谋划策之人,对上袁术,难免有万一,我怎能放心得下?&rdo;
顿了一顿道:&ldo;贾诩在长安,奉孝、虞翻在徐州,鲁肃在幽州,各个独当一面,抽身不开,徐庶现在在青州了解我青州军的军制,毕竟他才从长安回来,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所以哪里还有人帮助高顺两人出谋划策?我岂可不去?&rdo;
于禁皱眉道:&ldo;可是主上不是说有田丰和沮授先生吗?让他两人到兖州不是正好吗?&rdo;
太史慈摇头道:&ldo;文则你还是不了解这两人,他们虽然是足智多谋,但是有时却未免太过君子,更重情重义,我能够收服两人实在是拜奉孝所赐,若是派两人去解决兖州的事情,真的多有不妥。&rdo;
看着眼前依然大惑不解的两人,太史慈耐心的解释道:&ldo;你们有未想过,兖州和豫州的事情并非我们和袁术之间的决战那么简单,我们在消灭袁术的同时还要限制袁绍,不能令袁绍在豫州发展起来,莫忘记袁绍现在一直在等待我们和袁术两败俱伤,一旦袁术溃败,袁绍一定会趁势而起,取而代之,但是袁术这许多年来在豫州苦心经营,怎会没有人帮助他呢?所以袁绍和袁术的内都是可以预期的。&rdo;
两人点头,实际上太史慈一直都在利用这一点,虽然袁绍在青州的手中吃了不少亏,更是实力大损,而且最近张扬军和王匡军更是屡遭败绩,表面看来袁绍的确是没有什么实力了,但问题在于袁绍既然可以拿出几万人来做诱饵,意图把你于禁拖在并州和司州,那即是说袁绍在暗地里还有相当的实力,而且这一段时间内,袁绍虽然没有和太史慈正面为敌,但是却处处有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