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

怪力小说>天台教观纲宗第二课法脉是成为啥意思 > 30 第30集(第3页)

30 第30集(第3页)

【学员提问】谢谢师父!弟子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空观智慧,弟子的理解就是说,理可以顿悟,事须渐修,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个空观智慧的时候,我们其实会知道自己有多深的空观智慧,所以弟子的理解就是空观智慧是可以有深有浅程度不一样,那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临终的时候,这个空观智慧要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有把握呢?

【师父答疑】你能够做到不随妄转就可以了。你虽然没有把它空掉,但是你心不动,相状对你的牵动降到最低了。当然你刚开始会做得不好,你可能会失败,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

【学员】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人对事起心动念的时候,其实自己就可以知道自己。

【师父】你要不断地训练你的空观智慧,你会不断地失败,但是你永远的训练下去你就会进步。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真实相,它本来就是这样。不是说这个东西本来是真实的,佛陀要你硬生生修空观,不是这个意思,是本来就是空的,所以你修空观是合乎真相。

所以真相会越辩越明,你会越来越进步,知道吗?它是本来就这样子。不是说它是真的,佛陀要你把它空掉,不是这个意思。

【学员】所以是深浅的问题,我说空观智慧成就没有说圆满的,只是说这个人空观智慧很高或者低。

【师父】当然也有浅深差别,你能够空掉思想,空掉见惑,空掉思惑,它同样一个空,它空的东西越来越深层。

【学员】谢谢师父!

【师父】好,请说。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开示!弟子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楞严经》提到说,三个渐次以后再修四十二个位阶,这个空、假、中的对应,蕅益大师把它对应过去,是因为《楞严经》有禅定力才能够去往下修。那这个空、假、中是他用悟出来的方式来修,是不是?这个差别是怎样的?

【师父答疑】我们不一定要有禅定。其实智慧,有禅定当然断惑,但是没有禅定至少调伏。

【学员】但是《楞严经》它里面每个位阶,十信、十住每个位阶都讲得很清楚,不同情况,是不是他在禅定中去修才有?

【师父】没有。外凡位是没有禅定的,以别教来判教的话,十信、十住、十行,在外凡资粮位都是没有禅定的,到了内凡加行位才有禅定。外凡位都没有禅定的,都是胜解而已。

【学员】所以说他得到十住,比如说初住、二住,他的相貌就像《楞严经》讲的,就是那个相貌(是的),他自己就会很清楚去应那个经证相貌,就对了,是不是?

【师父】但是他的操作都是空性跟菩提心两种,只是他表现出来的相貌会不太一样。就是说原则一样,但是操作下去,每一个人的事相会不一样。

【学员】所以师父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操作得好,其实可以用那个去看自己,当然我们做不到那种境界,就是了解方向。

【师父】你可能看到的是前面一两个就够了,后面你可能看不到了。那个是十信,初信、二信那个地方。

【学员提问】师父!第二个问题就是那个自性执跟一念心性的差别在哪个地方?因为很容易就变成自性执,你又是一念心性,有人说你一念心性就是自性,那我怎么去区别?

【师父答疑】所以你要先有破妄,才能够显真。就是说自性执跟一念心性,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你是自性执,你就不会发菩提心了,就差在这里,就是它不能显妙用。

【学员提问】师父!那一念心性就不像唯识学有八个识,第一、第六、第七、第八,不能这样子去分,那就一念心性就对。

【师父答疑】第八识是要破的,要把第八识破掉,要破妄。第八识是站在妄的角度来显真,但是一念心性是直接契入真性真实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谈好了,别教圆教,我们今天谈通教好了。因为圆教、别教都还没有讲,所以我怕会误导众生,误导你们。

我们再看下一个。

我们看最后一个好了,今天时间有限,我们直接看最后一个。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师父上课时提到,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心中的颠倒妄想,此时已来不及从“不受”下手,而必须从“不取”下手,即所谓的放弃主宰,不随妄转,请问中间差别如何?

【师父答疑】首先我们要把临命终的情况说一下。

临命终跟平常最大的差别,因为它有阿赖耶识出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我们平常只有第六意识,你只要处理妄想就好,它没有什么业力的问题。

但是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出现了,第八识只有两种时候出现:第一个,你刚投胎的时候,去后来先,你刚投胎的时候,第八识把你带过来;第二个,你要走的时候,第八识要把你带走。

那么第八识一出现有什么事情呢?就内忧外患,它会把深层的特别坚固的颠倒妄想释放出来。第一个,每一个人的颠倒妄想不一样。有些人是贪爱,有些人是瞋恚。同样贪爱,有些人贪爱色身,有些人贪爱感情,各式各样,每一个人一定有自己的盲点,这第一个。

第二个,外在,它会把你成熟的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