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笑道:“既然不是断头酒,那臣就却之不恭了。”
“快喝吧,当初曹孟德与刘玄德也是于此青梅煮酒论英雄,今日咱们君臣俩也学习一下古人,你看如何?”赵尚似笑非笑的说道。
“哐啷”一声,文彦博的筷子掉在了地上,赵尚大笑道:“都说你文宽夫是一位胆大包天的人物,今日看来也不过如此么。”
文彦博连忙谄媚的说道:“在官家面前,臣一时紧张也是情有可原。”
赵尚点了点头道:“不错,看来夏竦临终的话你都记下了。”
“此事官家您也知道?”
赵尚冷哼一声道:“夏竦这个职位手握十万精锐骑兵,朕怎会不做一点防备?不该你知道的事就不要问。”
“诺,臣知道了。”
“好了,说了半天,咱们回归主题,朕问你,你觉着朝中之人谁可接替范相之位啊?”赵尚试探的问道。
听了此话文彦博挺起胸膛道:“官家,臣可以毛遂自荐么?”
赵尚似笑非笑的说道:“可以说说理由么。”
“韩琦刚烈有余,不懂变通,难通进度之法;富弼爱财,家里亲朋故旧比较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至于庞籍过于媚上,难以服众,余者皆不足为虑,所以臣觉着臣最合适了。”文彦博胸有成竹的说道。
赵尚点了点头认同道:“脸皮厚心又黑,你确实比较合适当宰相,但你当了宰相,非君主之福。”
“有了官家这个评价,臣死而无憾。”
赵尚摆了摆手道:“朕不需要你去死,朕希望你能好好活着,看看这不一样的世界,享受一下这难得的太平人间,朕也希望你能为这个太平世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臣遵旨。”文彦博很认真的答道。
“文卿,这次回来你参知政事的职位是保不住了,朕想让你与包希仁互调一下,包希仁老了,对台谏的管理是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朕希望你能重新带领台谏官走上辉煌。”
“臣定不负官家所望。”
此时文彦博心里才真正松了一口气,这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虽然看起来官家是想让自己去得罪人,但得罪人也总比官涯结束要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对于台谏官的这些御史,赵尚一直很不满意,包拯为人虽然清明,但他在很多关键时刻,却总是把屁股坐歪,比如上次文武之争,跳的最欢的便是御史,包拯身为台谏主官,他的手下却都跑到了文彦博这一方,无论他是有意或者无意,对于赵尚来说都是不可原谅的。
而文彦博接手了台谏,应该会有很大的一个改变,文彦博想保住前程,就要做孤臣,而做孤臣,就不得不一视同仁……
当天一份大宋新的人事调整名单便公布了,庞籍拜相,韩琦任枢密使,张方平、包拯、曾公亮进中书任参知政事,文彦博任台谏主官……
对于重臣们来说,文彦博返京任台谏主官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对于一心求活的文彦博来说,返京后绝对会掀起一场大风暴的,官员们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而对于那些年轻士子们来说,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又多了一条路,曾公亮便是最好的榜样,不用在地方上死熬,也不用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你在将作监干好,也能入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