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有女神,
可是追不上。
汉水是那样宽广,
我真是没有希望;
长江是那样绵长,
我真是没有方向。
我喜欢这诗,因为我也失恋了。
那会儿,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农场当农工。住的是干打垒,吃的是玉米面,干的是体力活。农场没什么娱乐活动,电视和电脑更是闻所未闻。幸好奔赴边疆时,随身还带了几本书。遇到难得的农闲,便翻译《诗经》和《楚辞》打发日子。到现在,也还能回忆起当时的译文,比如《有狐》──
狐狸找对象,
在那石梁上。
让人心疼的穷小子呀,
可怜他没有衣裳。
还有《月出》──
月亮出来皎皎的,
姑娘容貌娇娇的,
姑娘身段高高的,
我的情思悄悄的。
当然,这都是做梦。没什么姑娘像《糙原之夜》说的那样&ldo;来伴我的琴声&rdo;,更不会像《敖包相会》唱的那样&ldo;自己跑过来&rdo;。碰钉子的事,倒是有的。
奇怪!苦哈哈的,还有这念头?
有,因为年轻。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年轻更好的了。一个人再有权,再有钱,再有地位,都买不来换不来年轻。年轻,就可以胡思乱想;年轻,就可以个性张狂;年轻,就可以不管不顾;年轻,就可以神采飞扬。年轻人是有特权的,因为他少不更事,因为他血气方刚,因为他来日方长。
人类也一样。
是的,每一个古老的文明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也有自己的初恋和失恋。阿尔塔米拉的洞穴壁画,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雕塑,斯通亨奇的环状列石,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表现着人类童年的纯真;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占星术,古印度的阿修罗,古罗马的万神殿,还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奥林匹克,我们的《诗经》和《楚辞》,以及共同拥有的英雄好斗和少女多情,则表现出少年的飞扬跋扈和天真烂漫,异想天开和胆大妄为,甚至不知天高地厚。没错,青少年时代的世界各民族都一样,脸上长着青春痘,身上流着孩童血。
是的,那时年少。
这是事实,也是历史,问题是怎么看。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说过,一个成年人并不可能再变成儿童。但,儿童的天真不让他感到愉快吗?他不该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一个民族的固有性格,不是在他儿童的天性中,在每一个时代都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