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

怪力小说>唐代西域文化 > 第12章(第1页)

第12章(第1页)

是胡饼可名麻饼,亦曰炉饼。饼中并可着馅。《清异录》云:1

汤悦逢士人于驿舍。士人揖食,其中一物是炉饼,各五事,细味之,馅料互不同。以问,士人叹曰:&ot;此五福饼也。&ot;

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曰:2

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此种胡饼,疑系西域各国常食,或即今日北方通行之烧饼。至于唐代之烧饼与今日之烧饼不同,其显著之别即在不着胡麻。《齐民要术》有作烧饼法云:3

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唐代作烧饼法,与贾氏所云当不相远也。

,源顺《和名类聚钞》作,音部斗,亦作,谓为油煎饼。4大约即《齐民要术》中之也。《要术》记其作法云:5

盘水中浸剂,于漆盘背上,水作者省脂,亦得十日软,然久停则坚。干剂于腕上手挽作勿着勃入,脂浮出即急翻,以杖周正之。但任其起,勿刺令穿,熟乃出之。一面白,一面赤,轮缘亦赤,软而可爱,久停亦不坚。若待熟始翻杖刺作孔者,泄其润气,坚硬不好。法须瓮盛,湿布盖口,则常有润泽,甚佳,任意所便,滑而且美。

此种油煎饼,日本至今有之。1

《资暇录》述之得名云:2

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

或以为安国西百余里有毕国(bikand),其人常至中土贸易。3故疑所谓者,因其来自毕国等地,遂以为名耳。杨慎云:4

《集韵》,修食也。按小说,唐宰相有樱笋厨,食之精者有樱桃。今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

《青箱杂记》谓饼一名5。按升庵诸人之言近于臆说。既非波波,亦非磨磨,或因毕国得名,乃是今日中亚、印度、新疆等处伊斯兰教民族中所盛行之抓饭耳。抓饭印度名pilau,亦作pilow,piláf,英国hyule及acburnell所著hobn-jobn,pp710-711,述此甚详,与波波、磨磨截然二事。盖纯然为译音也。唐代长安亦有之,且有专售此物之毕罗店,一在东市,一在长兴里,俱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卖毕罗亦以斤计,唯其中置蒜,以较今之毕罗,不知其异同为何如也?6

搭纳不知是何物,待考。

有唐一代,西域酒在长安亦甚流行。唐初有高昌之蒲萄酒,其后有波斯之三勒浆,又有龙膏酒,大约亦出于波斯,俱为时人所称美。西市及长安城东至曲江一带,俱有胡姬侍酒之酒肆,李白诸人尝买醉其中。金樽美酒,其有不少之异国情调,盖不待言也。高昌蒲萄酒于太宗平定高昌后始入中国。《册府元龟》纪此云:1

及破南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西城如大宛、龟兹诸国之葡萄酒,汉魏以来,中国即已知之。2唯在中土用西域法仿制之西域酒,要当始于太宗耳。

李肇记当时天下名酒有云:3

酒则有……京城之西市腔,虾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庵摩勒梵文作āalaka,波斯文作aola;毗梨勒梵文作vibhitaka,波斯文作balila;诃梨勒梵文作haritaki,波斯文作halila。4据《旧唐书&iddot;波斯传》,波斯产诃梨勒。三勒浆当即以此三者所酿成之酒耳。诃梨勒树,中国南部亦有之。鉴真至广州大云寺,曾见诃梨勒树,谓:5

第16节:三西市胡店与胡姬(6)

此寺有诃梨勒树二株,子如大枣。

广州法性寺亦有此树,以水煎诃梨勒子,名诃子汤。钱易云:6

诃子汤:广之山村皆有诃梨勒树。就中郭下法性寺佛殿前四五十株,子小而味不涩,皆是陆路。广州每岁进贡,只采兹寺者。西廊僧院内老树下有古井,树根蘸水,水味不咸。僧至诃子熟时,普煎此汤以延宾客。用诃子五颗,甘草一寸,并拍破,即汲树下水煎之。色若新茶,味如绿乳,服之消食疏气,诸汤难以比也。佛殿东有禅祖慧能受戒坛,坛畔有半生菩提树。礼祖师,啜乳汤者亦非俗客也。近李夷庚自广州来,能煎此味,士大夫争投饮之。

法性寺,《岭南异物志》作德信寺,陆路即六路,六棱也。三勒酒中之诃梨勒酒,其酿法或煎法是否亦如诃子汤,今无可考。

依高昌法制之葡萄酒及波斯法之三勒浆,当俱曾流行于长安市上。顺宗时又有龙膏酒,亦出西域,如其果有此物,疑是西域所贡,藏于天府,人间无从得而尝也,苏鹗云:1

顺宗时处士伊祈玄召入宫,饮龙膏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此本乌弋山离国所献。

按乌弋山离即alexandria一字之对音,为前汉时西域一国家,至唐久不存,何得于唐代东来贡献?苏鹗所记或系小说家之谰言耳。

长安、洛阳两地出土之古镜甚多,其中有一种上镌海兽、海燕以及葡萄花纹者,最为精美。前人称此种古镜为海马葡萄镜,以之属于汉镜一类,近始知其为唐镜。海马葡萄花纹图案,传自西域,以之铸镜,唐代始盛;是亦唐代两京盛行西域文明中之一小例也(参看本篇所附第五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