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虔勖自然肝脑涂地,不惜一切代价的完成韦氏的叮嘱。
苏味道任中书侍郎,在朝中一直左右逢源,但实际上彻底执行着女帝的政策。
韦氏需要的不是苏味道给她办事,她需要的是苏味道做她在东宫之外的眼睛。
苏味道自然不会放过这种办小事、却利好自已的事。
如此……
太子仅在不过半日的筹备当中,于第三日的正午出了长安城。
为了此次战役,武周朝廷也是下了血本,组建了一支不俗的战事武将、谋士集团:
(以下人物全为史实角色,仅两人虚拟会标注)
陇西李氏犄角旮旯旁系出身,靠依附女帝踩着陇西李氏的尸骸而平步青云的左仆射、李昭德。
寒门出身靠着一张巧嘴与脑子,一直为女帝肝脑涂地,实际上心中全是算计的门下侍中、杨再思。
赵郡李氏出身,为了保全自已的文学地位而完全支持武氏的中书舍人、李峤。
清河崔氏出身,献族谱称‘崔氏源自周武王’,认女帝为天下正统的吏部侍郎、崔神庆。
琅琊王氏出身,献王氏族谱助女帝打压关陇门阀,其核心利益与运河经济完全绑定的门下侍郎、王方庆。
(此人到底是琅琊还是太原,一直有争议,按照旧唐书记载,算他是琅琊王)
旧世家出身,曾参与废李显但遭猜忌,如今转投靠韦氏以求安稳的左监门卫中郎将、张虔勖。
靠着新科举出身,上车堵门使苏家自已做大做强,在朝堂中左右逢源,见人见鬼各说各话的中枢侍郎、苏味道。
荥阳郑氏出身,大量撰写歌颂女帝诗文,实际上家中长姐与女帝武氏有不共戴天之仇,本为地五官、宣州司功参军,但早早被调回中央临时任‘河东道副总管’的、郑愔。
祖籍高句丽、后移民大唐,本为地方武官,被封右玉钤卫将军,如今调任为河东将军的、泉献诚。
范阳卢氏出身,与梅相族老女儿联姻的兵部侍郎、卢聿珩。
(虚拟)
酷吏历氏出身,继承历俊的党派,携其党羽继续为女帝效力的大理寺狱吏、历子珣。
(半虚拟,实际上是来俊臣的酷吏‘来氏’)
依附酷吏历氏的侯思止、王弘义等酷吏一党,以历子珣为首,代女帝行监军之职。
同时历子珣得女帝私诏,必要时持密旨可斩大总管。
这般阵容,辅以各地府兵将领,连带着随临时响应征召的一万八千大军,可谓是当代第一神兵。
他们在长安百姓的目送中,浩浩荡荡的出征,与在城外待命的大军汇合,一路疾驰行军至蒲津渡。
这样一支神兵,除去武家自已的几位大将军没有派出去以外,看成是举武周全力的一支军队了。
就这,伪唐自朔丹草原来,就算收服了太原,就算降服了部分雁门关口的士兵,但他们拿什么来抗衡?
天意在武而不在李,此战必胜。
而立下了赫赫军功,为武周流过血泪的太子李显,其地位也一定会十分稳固。
因,稳固了太子的军功,出征的这些人才能分到蛋糕。
因利益而归附武周的人,自然也会更多、更大的利益更拥护李显。
就算李显如今承认自已是武周女帝之子,而矢口否认自已和李唐正统的关系,他的价值也早在女帝任命其为河东道行军大总管时而膨胀、聚变了。
……
“封太子为河东道大总管?代女帝亲征?”
军令先一步抵达蒲津渡。
得到了这个消息,被临时封为蒲津渡大将军,这么个四不像军衔的大将军松了口气。
大将军姓蔡名寄。
蔡寄大将军对自已到底几斤几两心里特别有数,他能在地方执掌两千府兵靠的都是舅舅荫庇。
更何况,在准备渡河攻太原时,见到了那在三十息之内死透了两艘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