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许卓晨老爷,此次乡试一百二十名。”
“不错不错不错。”
许族长不停点头。
“继景之之后,村里终于又出了举人,还是三个。”
“通知下去,宰牛烹羊,大摆筵席,所有族人都过来吃席。”
“另外,沈举人、刘举人,以及顾举人那边也记得通知到位。”
“景之在京城不能回来,让他的至交好友来见证许氏小辈的崛起也是一桩美事。”
当天。
沈博文、刘致远、顾海宁应邀出席。
科举漫漫,当初的四人,勤学苦读,不懈努力后,成功在乡试中杀出重围。
三人自知无力继续往上考,安心待在家里怡然自乐。
只有陆宇涛依旧在坚持,然而,能否成功尚未可知。
转眼十年已过,当初稚嫩的少年成家立业,变得成熟。
看到久违的热闹场景,顾海宁发出感慨,“景之中举的场景历历在目,仿若昨日,我记得比现在还要更热闹点。”
“许氏当时没多少钱,许族长却咬着牙拿出所有办席,好酒好菜备着,十里八村有名望的人都请了过来。”
“当时我们跟夫子一桌,他老人家喝酒后,又哭又笑,仿佛癫狂,却毫不在意。”
“口口声声说为我们骄傲。”
“当时年纪小,毫不谦虚应承下来。”
“现在想想,他老人家只是单纯护犊子。”
“景之不吝指教,我才侥幸以孙山的名次取中举人。”
“若是单凭自己,怕是秀才都得考好几次。”
沈博文轻轻颔首,“短短十年,许氏就有这么多后起之秀。”
“要说这些卓字辈的后生没得到景之教导,我是绝对不信的。”
“科举有时候差的既不是资质,也不是勤奋,而是有人指路。”
“我们四人只凭同窗之谊,就能得到这么多优待,许氏族人得到的只会更多。”
“许氏得景之,是许氏之幸。”
事实也确实如此。
树大好乘凉。
时景位置越来越高,对许氏的帮助也越来越大。
许族长感念时景对宗族的帮助,对族人严格约束,绝不拖后腿。
许家的小孩六岁统一进族学,无论男女,读书明理。
十岁后,按照资质再度分配资源。
女孩子学针织女红、管家中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