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间寂寞气味充盈满溢、有如一具焖熟了千百颗烂梅子的蒸笼的书房里,我只能假设:家父先从&ldo;轮空&rdo;这个人物的仪貌行止上想到了&ldo;欧阳昆仑&rdo;的名字,看出《七海惊雷》里有一部分角色的姓名藏着个类似灯谜&ldo;卷帘格&rdo;的机关。轮空反卷成为空轮、音谐昆仑,材庸和材平反卷成庸材和平材、音谐用才和品才,也就是老漕帮的光棍&ldo;哼哈二才&rdo;。至于裘攸则稍稍复杂些‐‐攸字可用&ldo;阳欧&rdo;二字反切出它的读音,卷帘而上便是&ldo;欧阳&rdo;,裘字音谐秋字;合而观之,正是&ldo;欧阳秋&rdo;。欧阳秋这个名字出自《第一届全国武术考试对阵实录》,他的故事则俱载于《民初以来秘密社会总谱》‐‐倘若高阳的考证无误,这本总谱的作者&ldo;陶带文&rdo;又正是李绶武的化名,则可知李绶武不只利用家父的职务传递并保存一些的片段信息,连他自己也以一个注脚者的角色旁证着一个庞大秘密迷宫的存在。
然而,在解译裘攸传艺的那个叫&ldo;跨儿&rdo;的徒弟之际,我迟疑了片刻。用我脑子里残存着的那些中文系文字学、声韵学和训诂学的老把戏,不难把这两个字反卷出&ldo;子越&rdo;二字‐‐那是我们&ldo;越活越回去大侠&rdo;彭师父的名字。依照一连串字谜的逻辑看来,现实里的彭师父应该就是《七海惊雷》中尽得拾荒人裘攸一身奇门遁甲道法真传的孤儿;另就我亲眼目睹的实况言之,确乎极有可能是如此。如果将小说的情节翻转到现实世界来看,民国十七年,欧阳秋在穷途末路之际从一个叫&ldo;魏三&rdo;的路人手中得着了一部《无量寿功》。依据《民初以来秘密社会总谱》引武林史料称,《无量寿功》练到第三层&ldo;川流七坎&rdo;以上,便能晋臻一&ldo;广开方便门/大展包容量&rdo;的修为。此上再入第四层&ldo;鹏搏九霄&rdo;、第五层&ldo;云合百岳&rdo;则可以纵意所如地改变躯体外形,是以《清朝野史大观&iddot;清代述异》卷下便曾记载:一个叫曹秀先的大臣&ldo;肚皮宽松,必摺一二叠;饱则以次放摺&rdo;。从这一点看来,忽而肥硕壮挺、忽而矮小佝凄的彭师父应该就是欧阳秋&ldo;讲功坛&rdo;的&ldo;说拳&rdo;弟子,其功法可以直溯至曹仁父。这一点似乎也能够从我书袋里的那七本书找到佐据‐‐曾详述曹仁父&ldo;食亨&rdo;一脉绝艺的《食德与画品》的作者魏谊正,行三、人称魏三爷,不正是倜傥逍遥、任性潇洒、将《无量寿功》拱手让与欧阳秋的&ldo;魏三&rdo;么?此人‐‐和李绶武乃至于钱静农、汪勋如、赵太初、孙孝胥等人不也正是与家父同舟共渡的一批神秘人物么?更令我不寒而栗的是,冥冥中大有不可违逆之力早已安排、摆布着我,竟于不知不觉间读了他们的书。
&ldo;爸刚才说不知道这个&lso;飘花令主&rso;是什么人‐‐&rdo;我试探地问了一句。老人摇了摇头。
&ldo;你不觉得有点儿蹊跷吗?和你们一条船来台湾的几个人所写的书都在这个袋子里,唯独没有孙孝胥的书,难道这&lso;飘花令主&rso;不就是‐‐&rdo;
&ldo;不可能的。&rdo;家父继续摇着头,道,&ldo;下午你不在家的时候,我翻了翻这几本书,一时也纳闷儿了。不错,当初《七海惊雷》的确是从孙家借出来的,可纯粹是巧合。&rdo;
&ldo;为什么?&rdo;
&ldo;孙孝胥其实是孙老虎的父亲、小五小六他们的爷爷。他老人家早在一九六六年就过世了。可这《七海惊雷》却是一九七七年一月才出版的。&rdo;
我没有立刻跟他争辩,因为在那个刹那之间,我也忽然生出一种&ldo;无知或许较为幸福&rdo;的念头‐‐连带地,我更不敢贸贸然追问他是否知道&ldo;彭师父就是岳子鹏&rdo;、&ldo;欧阳昆仑救过彭师母&rdo;甚至&ldo;岳子鹏知情者也&rdo;的字谜。我猜想,或许他还没有时间把《七海惊雷》之外的六本书一一细读过,正因如此‐‐倘若他也认定&ldo;知道得越多越危险&rdo;的话‐‐我只有保持缄默。果不其然,正当我端坐成一副&ldo;敬受教哉&rdo;的模样儿之际,家父捧出了他真正想教训我的一番话‐‐且一如我所揣想的,从渡海到落户、从武侠到战史、从清洪角力到国共斗争、从盘点军需到纂辑文献……无论这老人曾经历练了什么、见闻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以及觉悟了什么,他根本不在意也不要求我这个儿子是否更了解了他的一点什么,他的目的只是要我记住:在我自以为如何如何的世界背后,其实有一股更可怕、更强大的操控力量在主宰着人们的遭遇和认知,且没有人能够反抗或怀疑。
家父的论证其实只有简单而明确的几句话:&ldo;&lso;哼哈二才&rso;从&lso;保&rso;字号儿混下来,一直混到部里的&lso;情报局&rso;。之所以从来没对我下手,除了因为我在帮中顶着个字辈儿,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究竟知道了些什么。如今你同这个什么欧阳红莲又缠在一块儿,他们搞特务的岂有不疑上加疑之理?寄这些照片来,明摆着是个警告的意思。&rdo;
我很想反问他,我和红莲已经厮混了十年,他们跟在后头拍这种下三滥的小照片也差不多一样久了,为什么早不警告、晚不警告,偏偏现在来警告了呢?以理度之,就算欧阳昆仑出手帮&ldo;老头子&rdo;运了一大批黄金到台湾来,&ldo;保&rdo;字号儿恩将仇报、杀人灭口,这也是近四十三年以前的尘封往事了,何以时至今日,忽然想出个寄小照片的馊主意来试探家父或者我呢?话未出口,家父轻抬脚尖,朝我脚下的书袋比划了一下,道:&ldo;不只你我父子,恐怕他们也早就盯上了高阳了。&rdo;
我几乎不敢想下去。自一九八六年春天,我与高阳同游日本订交以后,他也叫一群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情治人员给盯上了‐‐这批人物犹之乎疱疹、流感病毒或蒲公英,十足有牵攀附着、勾串罗织的习性‐‐莫不是因为我和高阳偶尔交谈过有关那本《奇门遁甲术概要》,而让他也跌进了网罟之中罢?
然而,谁又能否证这个猜测呢?高阳在荣总病榻之上,的确曾经对我说过:&ldo;他们结拜兄弟七个身上有一部奇案,我打听了几十年,不过知其一二。其中还有许多情由缘故不能分晓。&rdo;也就在想起这番言语之际,我的眼前猛可闪过一个银发白衣但面容模糊的医生。不,不是医生,是做医生打扮的万得福‐‐在我和他十年前仅有的那次晤面时,他清清楚楚地警告过后脑勺上叫灯架砸了个大窟窿的老大哥:&ldo;荣总是&lso;他们&rso;的地盘&rdo;,而且&ldo;二才刚还到门口来晃了一下&rdo;。
一个小小的推论:高阳因病入院的时候,其实仍念兹在兹于万砚方等兄弟七人身上的那部奇案,是以他所拥有的七本书和厚达六寸的文稿也随身携行或恐即在卧榻左近。然而他发现自己的病情可疑‐‐明明有把握&ldo;还有卅载阳寿可供挥霍,一甲子后再言去留&rdo;,却于诊疗之后突然恶化,于是才会在我前往探视的时候突然提起早年我偶遇赵太初于三民书局的旧事。可惜我一时未察‐‐甚至一副全然失忆的模样‐‐高阳一定颇为失望,是以未曾将书、稿当面交我。接下来,或许是因为他又察觉了医院当局(或病房内外环境之中)有些什么异样,才会将书、稿托付一个全然不知情的文学杂志主编,并言明:出得了院,就将原物归还;出不了院,才将之亲手交给我。设若高阳的确周思密虑而作成这一决定,则想必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绝对出乎&ldo;他们&rdo;那批人的意料之外‐‐我几乎能够想像出他如何设计了一个偷天换日、掩人耳目的怪招,请那位主编扛个十几本适合在病榻上消磨时间的闲书前去探访,再趁四下无人之际把那七本书和他的手稿携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