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婶子,要不然我也不会这个点过来了。”
见姜姒真有卖工作的打算,张丽华激动地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两年不仅学校停了课,沪市的各大工厂也都无一例外的冻结了招工指标。
当然这是对外的说法,有还是没有,这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就算有少量的指标那也是厂里内部消化了。
真要给了外人,厂里的那些老员工们还不得把天给吵翻了。
七月那会,66届初高中毕业生分配政策一出来,张丽华就感觉后面67和68届的学生讨不了好。
虽说上面一直强调,分配政策大致相同,可城里的岗位就这么多。
66届的学生都已经占的差不多了,哪还有多余的位置去安排后面的学生?
果不其然,上个月67届毕业生分配政策一出,天都塌了!
反正棉纺厂家属院里这么多孩子,张丽华就没见几个是留在城里的。
运气好点的被安排到了近郊的崇明农场,少部分人被分配到了外省支援三线建设,余下的那些全部被安排到了农村插队。
这不,前段时间,张丽华托熟人悄悄打听了一下68届的分配政策。
对方虽然没有明说,但张丽华一听对方那迟疑的语气,就知道老幺他们这一届大概率是要‘一片红’了。
她不是没有想过要给老幺买个工作,可问题是,这年头的正式工都是铁饭碗。
工资高福利好,等以后退休了还可以让家里的孩子顶班,谁舍得拿出去卖?
退一万步说,就算要卖那也是先紧着亲朋好友,怎么可能卖给她这个外人?
如今,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落在了自己的头上,张丽华想矜持都矜持不起来。
“小姜,你说话敞亮,那婶子也直说了。”
“我们家老幺现在还没有工作,如果你这个工作真想好了要卖,那不如卖给我吧。”
“你放心,钱方面,婶子保证不叫你吃亏。”
第9章卖掉工作,静等鱼儿上钩
说着,张丽华回卧室抱了一个饼干铁盒出来,该说的话也都说到了明处。
姜姒的这个工作是坐办公室的,不像别的工种,进了单位还要熬三年学徒工。
沪市这边,学徒工第一年工资是16块,另外会有1块8毛4的服装费,合计:17块8毛4。
第二年和第三年,工资每年上涨2块钱,服装费不变。
等到了第四年,转正定级后,工资才能到36元。
所以沪市一直流传着“36元万岁!”这么一句戏言。
至于工作到底能卖多少钱,这个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全看双方怎么谈了。
不过有一点共识就是,卖价基本上都是2到3年的工资。
“小姜你现在每个月工资28元,三年下来就是1008元。”
“棉纺厂的福利好,逢年过节会发一些水果,肉票,布票等等,工资超20元每个月还会配发一张工业券,这些算下来,一年福利差不多有个30元,三年给你算100。”
“另外,正式工和学徒工三年的工资差价在288元左右,这个婶子按300补给你。”
不为别的,就为老幺少吃这三年苦,这个情她也得承姜姒的。
姜姒原先的心理价位也就是一千左右,没想到对方的诚意这么足。
她也没矫情说不要,痛痛快快的应了下来。
“可以的,婶子,就按你说的来。”
“诶,好好好,那就这么说定了!”
张丽华忙不迭的点头,又将铁盒打开,拿了一堆票据出来。
“我听你说想多换点票,你看看这里面有你想要的吗?要是没有的话,你和我说一下要什么票,我给你想想办法。”
家属院大也有大的好处,别的不敢说,票据这些凑凑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