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周道:&ldo;那万言状怎么说的?莫不成与此不符么?&rdo;
孙显生道:&ldo;什么符不符?我连看都没看!扫一眼求改嫁我心里就有火,哪里还耐得下性子去看状词?她递了三次都被我掷还了。这妇人也糊涂,自己又不识字,非得让状师将状词写的洋洋洒洒,不是找不自在么?&rdo;
吴念周笑道:&ldo;看来还是你着脾气太急啊,要是早早看了状词,哪里还犯得上让人连递四次状子?这可也算得上摆足了官谱了,呵呵,对了,你打算怎么个判法?&rdo;
孙显生道:&ldo;似这等情由,自然是由得她改嫁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只这瓜田李下四个字,便不须再找婆家人再对质了。我这就去宣判了吧。&rdo;
吴念周道:&ldo;我知道是要准了她的状,我是问你打算如何个批还法?判词如何写?&rdo;
孙显生道:&ldo;当然是准其所请了,这还有什么?&rdo;
吴念周一脸高深状:&ldo;我的兄长啊,此状如此新奇,你就不想日后为史书留下一段佳话?难道你想日后县志里提到这份绝妙状子的时候,将你那有如嚼蜡一般的判词也记在上面吗?&rdo;
孙显生两眼精光一闪:&ldo;你是说……&rdo;
…………
正当县衙正堂上下所有的人为县太爷不辞而别猜测不已的时候,孙显生板着脸又回来了。他冷冷的扫了一眼堂下诸人,将主薄案前的朱批红笔拿过,刷刷刷写上几个大字。回身坐下,猛的一拍惊堂木:&ldo;带诉状人王冯氏!&rdo;
下面几个衙役连忙将早已候在堂下的冯雪英带到了堂前。冯雪英自打状子递上去之后就一直惴惴不安,好不容易等到收状子的衙役向她打了个手势表示轮到她了,却见大老爷拿起状子一言不发转到后堂去了,正在揣摩究竟高少爷这份状子出了什么问题使得大老爷如此反应,会不会连累自己当堂受罚的当口,大老爷又回来了。
听到又轮到自己上前了,冯雪英提心吊胆的随着带引的差婆子后面,轻车熟路的走到正堂,提衣下拜。
&ldo;王冯氏!&rdo;孙显生的声音中气十足却毫无喜怒之情内,听不出是好还是不好:&ldo;本县念你有热孝在身,免了大礼吧。&rdo;
冯雪英心头一阵疑惑,没听说过还有见官不拜的事情呢,正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之际,那婆子已将她轻轻扶了起来。
冯雪英也不知道这时应该说些什么,就听得孙显生的声音响了起来:&ldo;你这诉求改嫁一案,本县准了!念你家境贫寒,又在孝期,本县赠你布一匹、钱五吊。待守过了父孝,寻个好人家嫁了吧。&rdo;
不光只堂下来听审的百姓一下差点炸了堂,就连坐在右手边的主薄也不明究里,不可置信的望了大人一眼,见他一脸正经,毫无做作之态,再一看刚才还和自己一样忐忑不安的县尉,脸上露出少许的赞许之色。
号称见多识广的顾东江有些转不过弯了,自古到今,打官司没有不花钱的,从没听说过递了状子还能从县衙领到钱这么一说的怪事。何况还是个女子要改嫁的官司,更是匪夷所思了。可既然已经听闻大人宣判了,自己就得将判词补上,然后交由记室将状纸记录存档,再让下面办事的衙役们照着执行了。
这到底是个什么状纸,能让大人做出如此破天荒的判决?他不动声色,将孙显生已递到自己案边的状子接过,入目所及,寥寥数语,将诉求原由讲的明明白白,更妙的是那代笔人所书:&ldo;家贫如洗,无力用戳&rdo;八字,更是让人顿起怜悯之心。再看空白处,孙显生龙飞凤舞的批了一个大字:&ldo;嫁!&rdo;
&ldo;妙!&rdo;顾东江心中赞叹一句:&ldo;状词写的妙,大人批的更妙。这可难为我了,他那里还有赠下来的东西,让我如何写法才好?如此绝妙的状子,要不了多久就会名扬天下的,要是被我的补语坏了格局,那可大大不妙了,这让我如何是好哇,真真愁死个人……&rdo;
惶恐的分割线
5k党不过瘾,试试冲击6k。
可是最近要忙着搬家的事,从今天开始,一直到搬到新家才能安定下来。下午要出去找房看房。估计晚上那一章很危险。这一阵子只能尽量稳定更新了。虽然次数可能会从两更变成一更,但绝不会少于5千字。尽量每章超过6千。
希望在9月25号之前顺利搬迁。
049世事如棋
小镇十里铺因位于泉州东官道,离泉州东城门正好十里而得名。因此处正是泉州府通往东边沿海几县的必经之路,所以,经常免不了有过往的行人客商为了图个方便在此处打尖休息。于是,这个原本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镇上,便陆续的开办了大大小小的客栈饭庄茶楼几十处。
虽然地小店多,由于处在交通要道,若是到了那新茶上市的季节,也常常会出现客满为患的火爆情况。但毕竟是在城外,不比城中,平日里生意也只是马马虎虎罢了,还有许多门脸小的店面到了淡季干脆就关门歇业了。如今正是冬季客商来往最少的时节,往往连着好几天路上连个正经商人都没有。莫说小店,连几个大店也门可罗雀,有心关门歇业了。
可是最近几天不知为何,突然就从各地来了许多平日见不到的豪气客人,一下子,镇子上大大小小的客栈里都住的满满当当的,搞的偶尔过路的客商不得不再多走几十里赶去长乐县投宿歇息。喜的镇子上的各家老板连说话的声音都大了不少。平日里恨不得将价砍成十段来计较的菜贩子也沾了好大的光,往往是刚一到镇口的牌楼,就被早早守在那里的小厮不计价钱的连筐买下了,许多菜农抓住时机,每日多跑几趟,一下子赚了个盆满钵满。